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终于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诺奖揭晓的时间了。这是一个令人激动和兴奋的时刻,但也是一个令国人有点焦虑的时刻…… 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但看看华人获诺奖的比例,却很汗颜。不少人认为是不是东亚比较循规蹈矩的文化和强调应试的教育方式妨碍了中国的创新能力呢?

这可能有一定的原因,但也不能完全解释这种现象。因为同属东亚文化体系的日本,却连连斩获这个全球最高奖项。到目前为止,已有27名日本人(含日裔外籍)获诺奖。日本全部27位诺奖得主当中,获得物理学奖的有11人,获化学奖有8人,获生理学或医学奖有5人,获文学奖有两人,获和平奖有一人。这使得日本有望提前实现距离2001年提出的“5030个诺贝尔奖”的宏大计划。从日本的例子来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宽松的学术氛围、对基础教育和研究的重视、对知识工作者的尊重、以及能够坐得住冷板凳的“工匠精神”对于一个国家的创新和研究能力至关重要。

笔者有幸与两位美国的经济学诺奖得主有过一些交集。当我在斯坦福大学访学时,有幸聆听保罗-克鲁格曼的经济学课。当时比较吃惊的是:作为名教授的他,却在给本科生上最基础的经济学101,并耐心回答学生们的各种问题。保罗-罗默也一样,除了带研究生和博士之外,也给本科生上课。后来发现这在美国大学是普遍现象。这种对基础教育和研究的重视,以及整个社会对知识和知识工作者的尊重恰恰是我们所缺乏的。中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也大大低于OECD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强。

话题:



0

推荐

曾智华

曾智华

1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世界银行“知识与发展”项目创始人之一,是宏观经济政策、产业发展(开发区、产业集群/价值链)、创新、竞争力及知识经济方面的知名国际专家。1998年加盟世行,有近20年的全球工作经验, 并长期致力于中国及世界经济的研究。在加入世行之前,他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家和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近来专著和文章包括:《解读中国奇迹:经济特区和产业集群的成功和挑战》《中国: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创新与发展及政府的作用》《知识,技术和非洲产业集群的发展》《终身学习与中国竞争力》及《中国与知识经济:机遇和挑战》等。他的邮箱是:dougzeng@gmail.com

文章